也来谈谈学历贬值问题:高校扩招与教育产业化

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前夕,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麻将馆,处于核心的陆家嘴和深圳夜总会和赌场林立,当时的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过热景象。数据上,人民币货币的通货膨胀率飙升至20%以上,并于1994年创下24.1%的高点。

对此,时任国务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兼生产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主导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对过热的国民经济进行降温,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软着陆,在三年时间内把通胀率降低至10%以内。从结果来看,改革的目的是成功的,但同时,一系列紧缩的经济政策也导致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国内经济出现了内需不足、国民消费疲软等问题,伴随着2000年前后各国的互联网泡沫相继破裂导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酿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千禧年前夕的国企工人下岗潮。

时任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只身一人上书中央,递交了一份著名的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序幕,他在后来曾说:“高校扩招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也不是为了提高学生收入,而是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他在建议书中抛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认为教育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很快获得了当局的高度认可。建议书一经采纳,中央便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高校扩招计划。

当时,高层的这一决策这十分明确地表明了高校扩招的目的,是把人民储蓄转化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延长教育时间,避免大量的无业青年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高校报考及录取人数变化

高校扩招成功实现了这两个目的。在高校扩招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前,大学生还是社会上的稀缺群体,因此,高校扩招在最初几年间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许多原来上不了大学的孩子,都凭借着扩招进入了大学,而学历贬值的问题在当时也并不存在,许多人甚至还相信高校扩招能直接拉动中国科技的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动力。

在当时,供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成本并不低,光是学费就要几千块钱。而当时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才三万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扩招政策确实成功地把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转化为消费了。另一方面,面临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治安状况堪忧的社情,高校扩招政策成功地缓解了就业压力,把一部分将要流入社会竞争工作岗位的青年聚集到大学校园,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形势。

事实上,高校扩招政策并非一项失败的举措,就其在当时所取得的社会效果而言,甚至是十分有效且成功的。笔者所要指出的是,高校扩招政策是以调控社会经济为鹄的并出台的,因此,其无法兼顾到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社会科技的发展便是理所当然的,这一问题也在多年后的今天逐渐暴露出来。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许多时候本就是无法兼顾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恰如在研究出台高校扩招政策时,高层所寄予的期望只是维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而老百姓翘首以盼的学成归来大展宏图,当然会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