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博弈论中一个相当经典的游戏,它能为生活中的许多场景提供参照。问题的描述如下:
当你走在大街上时,有一位陌生美女上前与你搭讪,并邀请你与她玩一个硬币游戏。她说:“我们同时亮出一枚硬币的一面,或正或反。若我们亮出的都是正面,我给你$3$元;若我们亮出的都是反面,我给你$1$元;若我们亮出的不是同一面,你给我$2$元。”
那么你该不该和美女玩这个硬币游戏呢?或者说,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吗?
谈谈货币和人生的价值
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Cervantes)曾说过:“金钱是世界上最坚实的基础。”
诚然,金钱是当今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之一,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媒介和基础,也是一个人生活处世的不可或缺之物。
在本文中,我们便先来探讨这个散发着铜臭味的问题——金钱的价值,在今天,它表现为货币的价值。
漫谈毒品
写在前面: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引子
什么是毒品
在这个禁毒教育日渐普及的年代和国度,几乎任何人都对毒品有着模糊或清晰的概念,尽管如此在展开更详细的讨论之前还是要明确一下它的定义,在日常或法律中,毒品是对一类滥用会产生依赖性的精神类药物的统称。
常见的毒品种类 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绝大多数信息在人体内的流动是靠神经递质的定向流动与对应受体发生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就这一方面来说,毒品的作用机制也几乎都可以被归纳为与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只不过前者是人体内自然分泌的,而后者是外界摄入的。因此从不太严谨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毒品和神经递质本质上是同一类物质。
由于人体内的神经递质种类繁多,因此毒品也是多种多样,目前已被发现或合成的有精神活性的物质就有数千种,其中被列为毒品的有200余种,本文中仅选取较为常见的几种作简单介绍。
概率论的几个悖论
社会科学学习笔记(一):利用模因论分析亚文化的过程一般化
英语语法歧义现象(二):悬垂(Dangling)与误置(Misplaced)
独立主格
在讲到这两种歧义现象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独立主格,因为这两种歧义现象都源于独立主格。
独立主格是英语语法中一种常见的独立结构,在一个句子中的功能类似于一个从句。
例:
The meeting over, we all went home.
会议结束后,我们都回家了。
There being no salt, we had to go to buy some.
由于没有盐了,我们只好去买一些。
There being no taxis, we had to walk.
All man came in time, John being the first.
所有人都按时到了,而约翰则是第一个。
Dad and mom dressed formally, one to attend the party, one to go to work.
父亲和母亲都换上了正装,一个去赴宴,一个去工作。
Threet representatives moderate the meeting, the youngest John Smith in age of 24.
主持会议的三位代表,最年轻的是24岁的约翰·史密斯。
中文语法词义混淆现象(一):浅谈“作”和“做”的区别
引子
前几日在一篇报道上看到“做介绍”一词,顿觉心中一丝疑虑一闪而过,于是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这事实上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难以改变的问题了。先来看一则小资料: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多处采用“做介绍”这一用法。
更有趣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几乎每一版都就这两个字的用法有推敲和修订,而且多次修订后还出现词典内容前后矛盾的糊涂笑话。
经查阅多方资料与反复推敲比较,笔者基本认同吕叔湘在其所著《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提出的意见,即:
“
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做’;书面语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在书面表达时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写‘作’而不写‘做’;而口语表达则因二字同音而不存在争议。
”
但此处亦要提到另一种观点:
“
在官方书籍《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数次修订中,纵观其趋势,“做”正在逐渐取代“作”的某些用法,而在口语复述或类口语的书面表达中亦较多使用“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