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网络亚文化的不断涌现和迅速发展是时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表现之一,模因论(Memetics)就是一个伴随着这一背景而迅速发展的学科,这一理论主张用类似于生物学“基因(Gene)”的概念“模因(Meme)”来解释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认为文化的某些行为(如发展与传播等)与基因的行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这些方面二者是可以类比的。
我在近期阅读了十数篇这一方面的论文,对其中某些观点表示认同,亦对这一学科的某些方面存有不少疑问。本文旨在总结用利用模因论解释亚文化现象的一套方法。
孤亭一座,美酒一盏;故人一梦,笙歌一曲。
在讲到这两种歧义现象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独立主格,因为这两种歧义现象都源于独立主格。
独立主格是英语语法中一种常见的独立结构,在一个句子中的功能类似于一个从句。
例:
The meeting over, we all went home.
会议结束后,我们都回家了。
There being no salt, we had to go to buy some.
由于没有盐了,我们只好去买一些。
There being no taxis, we had to walk.
All man came in time, John being the first.
所有人都按时到了,而约翰则是第一个。
Dad and mom dressed formally, one to attend the party, one to go to work.
父亲和母亲都换上了正装,一个去赴宴,一个去工作。
Threet representatives moderate the meeting, the youngest John Smith in age of 24.
主持会议的三位代表,最年轻的是24岁的约翰·史密斯。
前几日在一篇报道上看到“做介绍”一词,顿觉心中一丝疑虑一闪而过,于是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这事实上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难以改变的问题了。先来看一则小资料: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多处采用“做介绍”这一用法。
更有趣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几乎每一版都就这两个字的用法有推敲和修订,而且多次修订后还出现词典内容前后矛盾的糊涂笑话。
经查阅多方资料与反复推敲比较,笔者基本认同吕叔湘在其所著《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提出的意见,即:
“
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做’;书面语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在书面表达时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写‘作’而不写‘做’;而口语表达则因二字同音而不存在争议。
”
但此处亦要提到另一种观点:
“
在官方书籍《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数次修订中,纵观其趋势,“做”正在逐渐取代“作”的某些用法,而在口语复述或类口语的书面表达中亦较多使用“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