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华尔街上的股票交易商也越来越多。在19世纪20年代末,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日交易量经常跌到每日100股以下。但到了30年代的中期,平均每日拍卖的股票数量就飙升到5000股以上,在1835年6月26日这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更是创下了7825股的单日交易量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股票交易并不是像今天这样的连续报价,而是一天仅有两次的拍卖,这就类似于今天的集合竞价,会员们坐在各自桌边的座位上——这也被称为交易商席位,等待交易所总裁或主持人举行每天两次的拍卖,总裁或主持人会依次叫出每一种证券的名字,由各个交易商进行竞价交易。1836年,在所有挂牌交易的股票中,包括38家银行、32家保险公司、4家铁路公司、4家运河公司以及3家天然气公司的股票——煤气灯当时正迅速普及到全美各地。
大部分的股票交易还发生在场外,这是由于当时交易所理事会对会员的苛刻要求将许多人排斥在外,更多的人往往在投票时被刷掉。这些人都靠证券经纪过活,至少在行情好的时候是这样的。股票交易的节奏和价格几乎是由交易所理事会来决定,而街头交易多在下午,那时候,交易所的拍卖已经结束,价格已经决定。非会员证券经纪人通常挤在交易所门口,争取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价格行情和市场信息。
1835年12月16日,在这一轮牛市势头正猛时,华尔街遭受了一次灾难,这一次不是金融灾难,而是一次自然灾难。那一天,纽约爆发了火灾,起火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大火蔓延,无法控制,整整持续了两天。虽然连费城的消防队员都赶来了,但也无济于事。恶劣的天气和猛烈的大风使得消防队员无计可施,大火愈加猛烈,熊熊的火焰映红了费城、波基普西以及纽黑文的天空。由于纽约此时依然缺少充足的水供应,手工运作的消防车不得不离开现场到东河去取水,而且,由于当时正值严冬,消防人员还不得不砸冰取水。
当火势最终得到控制时,纽约的商业中心已经是一片废墟了。大火毁掉了由华尔街、宽街、康提斯小街和东河包围的20个街区的700多座建筑。许多英国殖民时代的遗迹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今天的曼哈顿,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城市的中心,独立战争以前的建筑只有位于百老汇和富尔顿大街拐角处的圣保罗教堂还硕果仅存。
因为这场大火,光是纽约的26家火灾保险公司中便有23家宣布破产,这使得许多股票的持有者和投保人也跟着破产了。这些被火灾毁坏的建筑也包括当时的纽约股票交易所,这是自1827年以来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举行拍卖的场所。所幸交易所的一个英勇的员工芒特(J. R. Mout)在建筑崩塌之前设法将交易所的交易记录抢了出来,为此他得到了100美元的奖金。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很快重整旗鼓,在一个临时的场所重新开业了。虽然纽约城区遭到了大火的严重破坏,但在这个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的时期,纽约的证券行业很快便恢复过来。
此时美国繁荣的经济中的亮点是西部的土地开发,这些项目是由当时美国的地方政府新批准建立的银行资助的。1829年,在全美仅有329家银行,这一数字在随后的短短8年时间内就增加到了788家。但是,当银行的数目翻了两倍多时,这些银行发行的票据的总值翻了3倍多,从原来的4820万增至1.492亿,发放的贷款也翻了将近4倍,从1.37亿增至5.25亿。许多州的银行立法很仓促,所以有许多新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它们普遍资本金不足,监管不严,对未来过度乐观。
合众国银行可以通过拒绝接受它认为经营不善的银行的票据来维护它的稳定,但随着它权力的减弱,它控制形势的能力也减弱了。而且,作为毁掉合众国银行的策略的一部分,杰克逊从该银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转而存放在州立银行当中,这些银行因此迅速被杰克逊的政治对手们冠以「被宠幸的银行」的称号。因为增加了存款基础,这些银行可以发行更多的银行券,并以房地产作担保发放了更多的贷款,而房地产正是所有可交易资产中最缺乏流动性的一种。
这样一来,最痛恨投机和纸币的杰克逊总统所实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发了美国首次由于纸币而引起的巨大投机泡沫。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在这次泡沫中,许多的土地都是联邦政府卖给居民或投机者的。政府的土地办公室(The General Land Office)在1832年的土地销售总额为250万美元,这一数字到1836年便翻了十倍达到了2500万美元,这一年的夏季销售额大约为每月将近500万美元。美国英语当中的一句俚语「Do a land-office business」就开始于这个狂热时期,意思是「非常兴隆的生意」。
杰克逊非常清楚地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已无力阻止,他后来写道:「土地的拥有证只是到银行去贷款的信用凭证,银行把它们的银行券贷给投机者,投机者再去购买土地,很快,银行券又回到了银行,接着又被贷出去,银行券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充当将宝贵的土地转移到投机者手里的工具。实际上,每一次投机都酝酿着更大的一次投机。」
典型的杰克逊式做法便是将投机活动拦腰截断。他向他的内阁建议,土地办公室只接受铸币支付——金币或银币。但是,因为内阁的许多会员自身都深深地卷入到了这场投机中,所以总统的建议受到了坚决抵制。同样卷入很深的国会当然也不会同意,所以总统只有等到国会休会后的7月11日,将所谓的《铸币流通令》(Specie Circular)作为一个行政命令签署。它要求,除个别极其特别的情况外,8月15日以后购买土地都必须用金币或银币支付。
杰克逊希望他的措施将会阻止全国的投机活动,但这些措施的效果远不止于此,它还对美国经济起了紧急刹车的作用。由于对铸币的需求激增,银行券的持有者开始要求用银行券换取金银铸币。银行为了筹集急需的钱,不得不尽快收回贷款。西部银行从东部银行吸收了大量的金银铸币,但一直很好地保存这些金银币,因为还有其他的政府项目需要资金。
因为联邦政府有大量的财政盈余,但并没有负债,所以钱要么堆放在国库里没有被使用,要么存放在「被宠幸的银行」中。1836年,美国国会决定将大部分的盈余分给各个州政府使用——它下令财政部从1837年2月份开始,每个季度都从财政部在银行的存款中取出900万美元,并根据各州的人口按比例分配给各州。银行不得不作好准备,以应付存款基数的锐减。
实力较弱的银行,黄金储备较少,但却发行了大量的银行券,所以纷纷开始破产。而那些需要银行贷款的商人也因此步履维艰,股市也因此开始一蹶不振,纽约前市长、《纽约日记》作者菲利普·霍恩在1836年6月百老汇的新宅奠基后去欧洲看望他的女儿,而当他10月份重新回到纽约时,发现金融界的氛围完全变了。他在11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这是个艰难的时代。」此外,他还在日记中列举了几只股票,这些股票在他去欧洲前价格都超过了100美元,但如今仅仅值60或70美元。《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在1837年2月2日(这一天,按照国会的决定,第一笔900万美元的钱从银行,其中大部分是东部银行,转给了各个州政府)报道:「资金市场的利率从年利7%骤然飙升到月利2%,甚至3%。」
与此同时,企业破产开始蔓延。英格兰银行提高利率,以避免黄金流出国门,这导致英国的棉花进口量下降,进一步影响了美国的经济。而且,因为英国国内的利率升高,所以英国的投资者不再愿意将钱投入到美国的证券上,这对华尔街证券市场无疑是雪上加霜。
美国股市历史上的首次大牛市终于结束,而被首次大熊市所替代,但交易量仍然保持在高位运行。事实上,1837年3月,当布伦取代杰克逊入主白宫时,交易量已经达到每天上万股。杰克逊主政时无意种下的苦果的报应开始了,股票价格复仇似地开始下跌。莫里斯运河的股票价格在月初时为96美元,在月末仅仅为80美元(而到1841年,它变得几乎一文不值)。长岛铁路(Long Island Railroad)的股票也从78美元跌到64美元。当几个州的州政府试图为它们的债务进行再融资时,发现它们的债券在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合适的买家。
到4月份,菲利普·霍恩自己也受到了波及,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投机狂热的日子里我们曾听说过的那些巨大财富,在4月的阳光到来之前,就像冰雪一样融化得无影无踪。没有人可以逃出这场劫难,我们最终一无所有,而只有那些债务很少或根本没有债务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者。」
在5月底,全美的所有银行,至少是那些还没有破产的银行,都终止了金币兑付。政府的财政收入,虽然在1836年达到了惊人的5080万美元,在1837年却只剩下2490万美元了,杰克逊的联邦政府不欠债的美好愿景一去不复返了。到1837年初秋,全美90%的工厂关门,美国经济进入了历史上首次萧条时期(这仍然是迄今为止美国经济历时最长的萧条期)。就这次萧条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一个唯一令人感到庆幸的事实是:那时美国的绝大部分人是居住在乡下,也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家所称的「货币经济」之外,感受不到经济崩溃带来的苦痛。他们能够自给自足,直到经济恢复过来。那些生活在「货币经济」的漩涡之中的人们,比如工厂的工人和老板、商人以及华尔街的经纪人,遭受的痛苦就要深重得多。